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七的经济总量服务第四的人口数量,成都公共服务为何取得第一的满意度?

蓉城政事 2022-05-05


83.72分

2020年度全国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

成都位居第一位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报2020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情况结果。在全国31个省(区、市)110个监测城市中,成都市以83.72高分位居2020年度全国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第一位。


排名前20城市得分情况


一座城市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关系着民生之基、幸福之本,涵盖着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方面面,也考验着城市治理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能力。


▲大慈寺社区


在全国大城市中,成都以第七的经济总量,服务了第四的人口数量,取得了第一的满意度。


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目标,落地在民生项目上,落实在市民的期待和反馈里。


成都是如何做到的?


以2020年的监测之果,循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来的政策之因。2017年以来,成都市委市政府在全国率先开展五项制度改革。


其中,以利民便民为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改革,坚持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创新多元化供给模式,着力构建“底线民生、普惠民生、高品质民生”的大民生格局,改革稳步推进、成效显著,市民切实感受到了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十三五”时期,成都聚焦民生先后推进中心城区和郊(市)县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截止2020年底,全市建成区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实施率达到83.2%,中心城区达到88.5%


01

晒 成 绩

率先谋划

打造全国公共服务标杆城市和价值彰显城市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最根本利益,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每一次年度动态更新,都能看到成都是如何延伸公共服务,覆盖更多人口。


2017年

2017年3月,国务院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对外公布《“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


成都紧随其后,编制了《成都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三五”规划》,明确了96项基本公共服务清单,为城市筑牢织密社会民生保障网。同时,成都以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改革为抓手,以《中心城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行动工作方案》《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三年改革攻坚计划》等专项规划和方案为引领,推动公共服务提质扩面。


2019年

成都发布《关于推进以利民便民为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标准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改革的试行意见》,并形成2019版基本公共服务清单。自此,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基本公共服务,成为成都在制定各类培育城市竞争优势制度时的重要考量。


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这份印有近百条服务内容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伴随着成都日益丰富的城市公共服务不断更新,满足着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


2020年

成都100项服务中24项服务对象针对符合条件的服务人口,27项针对常住人口,12项从户籍扩大到部分符合条件常住或服务人口,仅37项服务对象为户籍人口。


在文化、体育领域实现服务人口全覆盖,在教育、卫生、社保、就业等大部分服务项目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成都还在服务内容和保障标准上稳步拓展,如公共租赁住房补贴扩大服务人群到公共服务行业和产业功能区从业人员,突破性地将成都市临时救助政策范围扩大服务人口,建立了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等。

▲来自四川宜宾的一家人搬进了成都的公租房


基本公共服务看似小切口,实则大民生,更关乎城市未来。城市中生活的所有个体,通过基本公共服务与城市建立联结;公平、均等、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则让城市的温度触达到每一个具体的个人。


更充足的公共服务资源供给、更广范围的服务人口,带来了更扎实的获得感。


直观反映在财政支出的数据上↓


成都财政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保持在55%以上,以卫生为例,财政总计投入29.95亿元用于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以教育为例,2017年以来新增公办学位4.5万个,是前10年增量的总和。


▲流动人员随迁子女在蓉接受义务教育


“回头看成都近年来公共服务的提质扩面,既是责任担当,也有着敏锐的预见性。”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底成都的户籍人口为1500万,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将公共服务扩大到常住人口,是让城市的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城市改革发展的红利,同时也彰显了成都宜居宜业的包容气度。


2020年,全国首批51项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确定,成都高新区是西南地区唯一一个承担综合试点的单位,成都市锦江区、成华区、新都区承担了另外3项专项试点。


▲成都高新区


在全国试点之前主动探索标准化建设,成都的率先谋划,彰显了打造全国公共服务标杆城市和价值彰显城市的决心和雄心。


02

趟 深 水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解决“有人干”和“有钱干”的问题


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如果仅就财政补贴,公共服务无力覆盖常住人口,更难以维系长期的运转和提升。


成都是如何以第七的经济总量撬动足以服务第四人口数量的公共服务资源?在这一“账本”里,藏着成都这座超大城市的善意、智慧和韧劲。


“成都充分发挥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共同作用,解决好’有人干’和’有钱干’的问题,”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的理念,厘清基本和非基本公共服务各方权责,创新服务供给,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具体而言,“七有两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由政府兜底,如成都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除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


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由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例如成都完善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制度机制,全国首批智力及精神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金牛区阳光家园运管服务项目、天府新区12333电话咨询服务项目均为政府购买的服务;


至于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活性服务业,成都则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全由市场化手段来调节,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放宽市场准入,优化审批登记流程。以养老领域为例,成都全面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推行备案制,申办养老服务机构实行“一站式”服务,实施“仅跑一次”审批改革。

▲青羊区“青松办”智慧政务平台


政府“松绑”,社会力量投资活力显著增强。


以卫生健康和养老领域为例,成都全市民营医疗机构的床位数、总诊疗人次数占全市医疗机构床位总数、全市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数的比例,分别达38.56%、32.23%,名列国内大城市前茅,明显高于北京(24.19%、12.8%)、深圳(18.07%、5.03%)、重庆(35.47%、25.53%)等城市。全市民办养老机构和床位快速增长,现有民办机构达328家、总床位数达8.8万张,分别占全市60%、70%,养老服务社会组织达1037家。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9年以来,成都在教育、医疗、绿道、文化体育、生活服务等民生重点领域,组建五家专业化公司,在一些过去政府投入不足、社会资本介入不够的民生领域,打造一批成都国企民生品牌,以更好地服务市民高品质生活需要,促进“民生改善-企业成长-城市发展”良性循环。


五大民生集团

由单一的城市开发主体

向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主体转变


教投集团

打造“蓉字号”自主教育品牌,2020年底已累计举办(领办、托管)各类学校30所,提供学位约2.4万个;


▲龙泉驿区大面小学

体投集团

完善体育场馆、体育消费的线上预订体系,通过大数据平台,以智慧化管理的方式,打造全面运动场景;


▲市民在户外足球场踢球

绿道集团

打造的环城生态公园构建“体育+户外”“亲子+教育”“餐饮+新零售”等“共生型”商圈,已是成都人最喜欢的“网红制造机”;


▲体育+户外

益民集团

把“菜篮子”“米袋子”送到市民的家门口,首批直采直销果蔬基地、自有粮源基地、土猪肉牛基地基本建成。


▲益民菜市保供集配仓库 资料图


数据显示,从项目投资意向来看,2020年成都市民生及社会事业项目意向总投资1848亿元,同比增长42.59%,其中:卫生和社会工作同比增长46.47%,文化、体育等同比上升56.29%。


西南财经大学的课题组曾对成都基本公共服务改革做过第三方评估。相关数据反映↓


从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分析结果来看,2015-2019年,成都市公共服务承载力呈总体上升趋势:施压力上升,但调控力上升更快,最终使承载力上升。


从区(市)县分析来看,施压力相对稳定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调控力逐年上升,辖区间公共服务承载力差距缩小。


03

展 未 来

高于国家标准

打造人民城市的幸福样本


2020年的公共服务监测结果,为“十三五”时期成都民生保障工作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事实上,通过三年持续改革,成都基本民生得到了有力保障和改善。连续12年蝉联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国家营商环境测评显示成都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名列全国前茅,改革经验选入国家发改委“十四五”规划编制指导白皮书向全国推广……种种成绩,让国家政策落地见效的同时彰显这座城市以人为本的初心。


▲成都连续12年蝉联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着眼未来,随着城市能级不断跃升,对于立志走向世界的成都而言,是否具备可持续供给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是城市崛起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十四五”又是新的开局,成都将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和市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结合起来,深入推进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建设,为市场主体成长创造发展机会、为市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体验、为青年人群创新创业提供广阔舞台,让公共服务更加公平可及。


就在本月,《成都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印发,实现了对《国家标准》的全覆盖,104项服务标准中61项达到国家标准,23项高于国家标准,20项属于自有项目。这是在国家标准基础上的“进阶版”,对高品质公共服务提出更高要求,成都“人民至上”的营城理念渗入到城市制度层面,构建起人民城市的幸福样本。



这也是公共服务首次由“清单”变为“标准”。


“以标准化为抓手,目的在于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明晰各级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责任,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享有水平和享有质量。”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解释,标准里每个项目均明确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支出责任、牵头负责单位等,有利于推动在全市范围内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供给,逐步实现市民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除了织密民生兜底保障网,成都还将继续深化改革满足市民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据了解,成都正在制定公共服务改革2.0版,推动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提质扩容改革,重点聚焦普惠托育、学前教育、普惠养老等领域,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普惠服务供给,实现普惠服务内容更加丰富、主体更加多元、价格更加亲民、体验不断改善;推动高品质多样化生活性服务业市场化改革,适应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趋势,推动商业化逻辑创新服务供给。


考虑到城市人口总量、结构变化和产业发展因素,成都将推动公共服务资源根据人口流动和产业功能区发展科学配置、合理布局;并推进都市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改革,健全成德眉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体系。


▲德阳、成都、眉山、资阳四地 图片来源:ICphoto


一锤接着一锤敲。第一轮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三年攻坚计划已画上句号,新的一轮正在启动。


以滚动推进的形式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精准供给、提质领先,这座城市把人人的幸福美好生活,写在人民城市的理念中。



蓉城政事记者 钟茜妮

编辑 母晓岚


国新办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为啥cue成都?


如何赢得疫情防控主动权?权威解读来了→


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